“‘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今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说。
青岛已经把机器人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青岛高新区带领青岛机器人龙头企业亮相上海国际机器人展,今年青岛高新区将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园区,利用3年时间,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研发、产业化集群。青岛里机器人市场如何?机器人制造业是什么样的发展现状?
中外机器人青岛抢市场
“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拧螺丝,多个角度拐弯焊接,普通的搬运和码垛,基本上工人能干的活,现在机器人都能干了。”8月3日至6日,第17届青岛国际机床模具展览会现场,来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参观的一位观众说。
当天虽然展出比较多的是机床和磨具,但是德国库卡、斯图加特、广州数控、金石机器人、青岛创想等工业机器人企业展位却抢了风头,各个摊位都被观众包围,看热闹的、问应用的、谈合同的围住了厂家工作人员。
一堆肉丸子大概上千个,标准大小直径是2厘米,但是有的直径大了0.5厘米,有的小了0.3厘米,要用工人把它们按照大小不同分出来,费时费力,可能有误差,也又不卫生。这样,机器人就派上用场了。在青岛创想的展位旁,一台名为“蜘蛛人”的家伙迅速吸起大小不同的样品,准确无误地摆放到指定区域。青岛创想销售经理吴明松说,机器人拥有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准确摆放产品。该机器人可以客户的需求设置,人有两只手,而机器可以增加到40只都没问题。
用机器人上下料、自动焊接、喷漆、打磨,库卡、广州数控等机器人,可用于工厂的多个环节,而斯图加特的机器人还可以用于轨道交通焊接,有激光跟踪和起始点寻位、多层多道焊接功能。
效率高易控制成工厂救星
有句话叫“十冲九不全”,是说往冲床上摆放工料经常被切割到手指等部位,而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材料的搬运,而且具有自动测量功能,卡位更准。莱州嘉恒机械销售总监邱桂忠说,该公司焊接、搬运的机器人价格在11万元至20万元不等,一名技术工人两年的工资就赚回来了。
青岛浩立美达精密机电是生产数控攻丝机、热熔钻等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2010年第一次购买了机器人,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台,主要用于车床的上下料。三台机器总共花费了三四十万元,就工作量来讲,同等时间一台机器可顶四个工人,而且订单多时可以24小时生产,浩立美达公司负责人谭忠祥说,加上五险一金等各种费用,一名技术工人一年大概要六七万元。该公司上了三台机器之后,已经从以前的三十多人降至20人。
现在技术工人难招,四五千元还找不到人;一些年轻的小伙,你说他两句都不行,转身就走了。谭忠祥说,工人有时会有情绪、有误差,机器人只要你调试好了,生产会更标准,客户也比较满意。
包装、运输、码垛、定位检测,样样都行,目前青岛一家生产花生酱的企业,也用上了机器人,不仅打包、装箱效率提高,而且比以前更加卫生。而现场一位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主要是看重机器人没有工伤、能完成喷漆等恶劣环境下的生产等。
机器人会逼工人下岗?
在缓解“用工荒”的同时,会不会变成机器人抢了工人的饭碗,甚至逼着工人下岗呢?
8月6日,与展会同期举行的招聘会过去三天后,上百家公司张贴出的招聘信息仍蔚为壮观。这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机器人不会完全把工人赶下岗。
青岛海博冲压钣金有限公司招聘中高级焊工10人,工资从3500元至7000元不等。公司为何不用机器人来做电焊呢?“其实我们很早就用机器人了”,负责招聘的张女士说,现在已有OCT机器人7台,但是有些工序还是要有人操作。
“只要能用机器人的地方就用机器人,人工成本贵,也不好招人。”张女士认为,未来机器人完全代替人也很有可能。而青岛益瑞科机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机器人适合做工序,像该公司这样需要在大框架内作业的,暂时还只能使用人工。
据青岛金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杨先生介绍,本届参展的600多家企业中,有20多家企业来自工业机器人行业,此外还有数十家设备厂商的展位上“搭售”机器人产品,五大展馆现场展出的机器人总数近300台。据不完全统计,四天的展会中,机器人参展企业成交额高达1100余万元,成交总量达百余台。
岛城渐成“高精尖”基地
与珠三角等已经出现“无人工厂”的南方地区相比,青岛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刚刚起步,加上青烟威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纷纷来青开拓市场。
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青岛)有限公司2011年来到中国,今年把厂区迁至黄岛,生产的机器人主要从事汽车、煤炭、船舶等方面的焊接。除了外资的斯图加特,国内最大机器人企业的新松机器人也落户青岛。新松北方区域总部项目总投资36.23亿元,将在青岛高新区设立区域性控股集团公司。
在青岛市勾画的未来机器人产业版图中,既有用来喷漆、焊接、水下探测的生产类机器人,也有不少家用机器人,你可以通过遥控机器人来监控家中防盗,也可以输入命令让机器人关窗、拉窗帘、倒水甚至煮饭。
面对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青岛市确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青岛高新区正全力打造占地千亩、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现在已有软控科捷、日本安川、宝佳、诺力达等30余个机器人项目落户,总投资近30亿元。
今年6月份,《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至2016年,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企业达到50家,产值达到40亿元;至2020年,企业数量突破100家,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难题:核心技术仍是最大瓶颈
厂房内一排排的机器人和整齐的流水线,钢铁结构为主的车间非常壮观。“这是卡车驾驶室的焊接项目”,位于即墨的汽车产业新城的一汽商用车焊接车间内,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流水线上的焊接,都是电脑程序提前设置好的,工人主要在现场巡查就可以,主要是机器人在工作。
一汽商用车焊接车间用的是ABB机器人,事实上一汽大众落户青岛的消息传来后,许多机器人厂家充满了期待。不过,业内人士同时介绍说,目前伺服电机和多关节机器人上的精密减速器,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汽车制造行业使用国产机器人的并不多见。核心元件受制于人,也导致国产机器人很难在高附加值领域与国外企业竞争。
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万7千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国产机器人与发达国家机器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进口机器人,我们照猫画虎开始探索,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上不去,国际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零件被控制,高端机器人没有批量生产导致价格过高,一条机器人作业线高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成为先进机器人进入工厂的绊脚石。另外,很多企业的机器人使用模式是,一个班长带着几个工人操作机器人进行生产,一旦班长调到别的岗位后,这群工人就玩不转这台机器人了,还有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也对机器人应用造成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