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以机器人为主导的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受企业欢迎,多家企业早已或正在开展各自的“机器人计划”。
例如,奇瑞专门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并于2012年宣布将自己研发的200台机器人投入应用,将在3年内打造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富士康也早已开始在生产线上推广机器人,并表示到2014年要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来取代生产线上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
“在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巨额的劳动力工成本,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强调,虽然工业机器人未来在许多领域替代人工将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设计和制造难度非常大,关键技术基本被ABB、发那科、安川等国外企业垄断。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在与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是中国相关上市公司通过合作或收购方式加紧打通产业链的重要原因。
随着与巨头之间合作的展开,包括上海机电、锐奇股份、广东拓斯达、东莞拓野等在内的不少公司都加紧了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的步伐。而且,随着中国公司自主技术研发的推进,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有望超出预期,尤其对于部分已经掌握相关零部件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在国家和产业资本的大力支持下,有望为整个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带来红利。
以减速器为例,根据公开报道,国外对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制造技术的垄断正在逐步被打破,包括秦川发展在内的多家企业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关节减速器的设计制造技术,其各项质量和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预计近年来将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为250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的规模更是高达7200亿元,2014-2016年的复合增速超过36%.
由于看好以机器人为代表的装备智能化蛋糕,各地近来在扶持机器人产业政策方面也不遗余力。今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的规模。天津市也提出布局发展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山东青岛新区更是规划了1000亩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各地之所以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如此重视,除了希望借此带动经济增长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看重机器人产业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分析指出,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一直在发生,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成本不断增加,机器人替代人是大势所趋,目前很多制造业产业链都在中国,很难全部转移出去,产业升级的动力将助力机器人市场发展,未来中国有希望出现数家大型本体机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