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逝,家电整机企业及上游零配件企业,逐渐意识到“机器换人”的作用。虽然自动化生产在家电行业应用不成熟,但企业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探索却从未止步。
各种因素催热需求
“‘机器人换人’是美的集团的长期战略。”7月25日,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常务理事会上,美的集团总裁助理王金亮表示,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等各种手段减员增效,是美的近年来转型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美的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
无独有偶,在谈及海尔转型时,海尔集团董事会副主席、轮值总裁周云杰也特别提到,海尔未来的目标是要做“无人化工厂”。通过自动化设备减员增效也是海尔一直在做的。据了解,海尔洗衣机生产线原来90多人,应用自动化设备后,现在只需要30人,效率还提高了1倍。
2013年,创维彩电提出“311”机器人战略,即“投资3000万元、节约1000人、建成1条自动化生产线”,标志着创维制造总部“机器人战略”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不仅整机企业,以上海日立、美芝、加西贝拉、钱江为代表的上游零配件企业,为了适应家电企业制造升级的整体战略,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动作甚至更为超前。据了解,上海日立应用机器人已经有10年的历史,2009年成立了自主研发制作专用设备的部门——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为上海日立各工厂提供机器人自动化、先进生产线的制造。2014年,该部门正式成为事业部。
“中国劳动力成本每年以10%甚至超过10%的速度不断增长,中国已不再是低收入、低成本的国家,通过提升生产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向自动化要效益实现减员增效在家电行业蔚然成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徐东生说。
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3倍,年平均增幅为15%.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开发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洗衣机企业员工工资的平均增幅为15%~18%.迅速增加的劳动力成本给利润微薄的家电制造业带来极大的压力。不仅如此,新一代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更为挑剔,一些危险、艰苦、枯燥的岗位往往招不到工人。“企业现在招工太难了,给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而且,‘90后’务工人员随意性强、流动性大,给了高薪也难以留住。”尊贵冰箱陈广友对记者说。
“机器人运用在危险、艰苦的生产环境中,可减少一线工人的流失。”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据他介绍,现阶段家电行业应用的机器人主要为机械手和机械臂,大多应用在生产线的前端和末端,如物料搬送、焊接、捆包装箱等环节。这些岗位工作辛苦且枯燥,人员不稳定,采用机器人后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前提升产能主要依靠增加生产线,现在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来提升生产效率。”徐东生说。北京师范大学所进行的一项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生长速度如果超过工资增长速度,可以降低企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家电企业正努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消减各项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据王金亮介绍,2014年美的集团预计收入规模与2010年相当,但员工人数为12万人,比2010年减少40%.星星家电集团总经理杨文勇说,星星一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后,同样的时间内产量由1000台提升到1700台。
徐东生特别强调:“‘机器人换人’其实是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产品升级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带来制造升级。”据了解,转型升级后的美的集团提出了“精品战略”,由于机器人能够更精确地对一些工序精心加工,保障产品质量,因而美的各个事业部应用机器人的生产线越来越多,适用范围逐步扩大。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尔生产线的自动化不是简单地为了节省人力,而是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解决原来生产制造规划遇到的柔性制造困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自动化方案能够解决劳动强度大、特殊环境、质量要求、熟练程度等工位改善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提升产品质量等。此外,自动化方案还将基于产品大数据,使得设备间能够实现互联,满足用户全流程体验和个性化定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