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高温中抓取发烫的工业零件,动作标准迅速:“他们”在烟尘纷飞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神色镇定依旧。“他们”是工业机器人,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珠海企业技工的“新伙伴”。
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工资的增加,会加速机器人取代劳动力。21世纪初,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大卫。李嘉图的预言正成现实。纵观全球,制造强国德国已迈入“工业革命4.0”时代,而身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也正在经历一场“机器换人”的深刻变革。作为“制造大省”,广东的步伐也在加快。
近年来致力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的珠海,提出要坚持“高端起步、双轮驱动、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方针,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其中,智能机器人产业更被列入发展的重点产业名单。
节省更多的人力成本,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是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给珠海制造带来的“新红利”。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极大推动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也将为珠海乃至珠江西岸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ABB项目花落珠海,这里即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在这一龙头项目的带动下,结合本地产业和企业资源,一条新的机器人产业链或将在珠海形成,与其他现代产业共同助力打造“珠海制造”升级版。
1变化机器人在珠企上岗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正午时分,随着大批工人陆续前往食堂,凌达压缩机公司的冲压车间内逐渐变得安静。一处被铁丝网围起的作业空间内,两台披着漂亮“蓝色外衣”的六轴机器人正在“歇息”。公司总经理范少稳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正常运作时,这两台机器人可以在360度空间内甩动机械手臂,而且还可以“看出”生产的零部件是否达标。
他介绍,这种机器人装有微型摄像头,在抓取零部件时会对其进行拍摄,图片数据将立刻传输到监控系统并与标准模具样式进行比对。相比起没有安装视觉检测系统的机器人来说,他们每次只要多花几秒钟就能自动检验产品是否达标,省去了事后的人工检测,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包括这种自带视觉检测系统的高级机器人在内,珠海凌达目前已上岗的机器人有20多台。同时,该公司在珠海的员工数量在一年多时间里减少约2500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机器人陆续上岗,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些机器人主要用于部分机械重复度高、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的岗位,比如装配工作或是高温烟尘环境中的作业。”凌达工艺设备部副部长张德伟说,今年内珠海凌达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将达50台以上。
不止是凌达,事实上,珠海目前正在大力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珠海企业正朝着工业自动化的方向迈进。
比如,格力电器近年就在机器人使用和生产上花费大量心血。据悉,去年以来,该公司注塑厂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的改造,人员减少约200人,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与此同时,该公司也将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引入其他部门,并提出在2015年前实现全公司70%的自动化生产率的目标。
2需求企业“机器换人”助力“两化融合”
“随着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更严格,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企业用工成本和人员流失率正逐年上升,这些因素都倒逼企业使用操作更精准、自动化程度高且成本相对固定的机器人。”范少稳说。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林平凡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机器人通过程序操控,这就意味着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来调整程序,这在产品创新中将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和信息化可谓‘同气连枝’,而机器人的使用正好能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绝佳平台。”
事实上,“机器换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中观层面上,机器人的使用还将极大推动地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林平凡认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推广使用机器人将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减少传统劳动力数量,使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此外,由于机器人行业本身就属于先进制造业,推广机器人无疑将有效促进地区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和先进部分抢先发展。
纵观全球,制造强国德国已迈入“工业革命4.0”时代,而身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也正在经历一场“机器换人”的深刻变革。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中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球首位;预计在今后2年,中国市场的需求还会再翻一倍。
作为“制造大国”中的“制造大省”,广东早已察觉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市场趋势与商机。尤其在今年全省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的部署下,结合打造珠江口西岸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机遇,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
珠海就在这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上。依托已经初步成形的“海陆空”战略性装备制造业布局,以及较为成熟的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电气机械、打印耗材等产业,珠海未来将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可以预见,在打造这一产业带的进程中,珠海将激发出对机器人产业的巨大需求。
3挑战核心技术仍未突破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转型伴随阵痛。“机器换人”之后,服务于传统流水线上的工人将有所减少。“对于传统技工来说,挑战极其严峻。”林平凡说。
“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倒逼我们自身转型,从管理人员到普通技工,从理论思维到实际操作,这些都要转变。”张德伟认为,换种角度来看,机器换人除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工作环境也将变得更加舒适,收入也会更高,如能把握机会提升自己,这将是很好的机遇。
据他介绍,凌达已制定针对机器人使用、维护和管理的年度培训计划,从干部到普工都要接受培训,并定期接受考评。“我们已经与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制造厂商合作,让干部和员工到机器人制造厂家去,从了解机器人的整个生产流程和结构开始,系统地接受培训。”
林平凡还建议,政府应当积极了解企业需求,协助企业进行相关人才培训,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和支持。
人才需求改变之外,巨额的投资成本也成为普及使用机器人的一大挑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外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占据中国约90%的市场份额,其中发那科、安川、库卡、ABB等四家公司合计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这也导致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
“国内机器人企业仍未成气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关键技术未能实现自主研发。”范少稳说,减速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约占一台机器人成本的三分之一,但目前国内厂商仍未突破这项技术,只能向外企采购,成本要高出许多,便难以和外企竞争。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运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未来工业机器人或将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
在剩余10%的市场缝隙中,竞争异常激烈。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原来的机器人买家正探索向卖家转变。据了解,目前珠海格力就已自行组装生产机器人,并准备对外销售,未来还可能对机器人核心技术进行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