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自动化和机器人系统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时期,连带促进MES系统的市场增长,我国相关企业正在酝酿产业化技术突破。
2014年上半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依靠本土的需求支撑和政策、技术的有效助推,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实现了稳步提升。下半年,虽然面临制造企业信息化投资趋缓的压力,但随着微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两化融合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给管理软件和机器人产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全年产业增速预计可维持在12%~14%之间。
2014年上半年,随着微刺激政策的实施,制造业出现企稳回暖的态势,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持续推进,带动工业软件产业整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国产软件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从市场结构来看,一是主流PLM及广义PLM软件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来自航空航天行业、汽车行业、高科技行业和机械设备行业的需求支撑。根据CIMData的数据,2013年中国主流PLM市场逆势增长了12.8%,广义PLM市场增长了13%。
二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自动化工控系统市场快速成长。2014年以来,为应对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多地加快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出台了机器换人的专项计划。
三是来自物流、餐饮、酒店、旅游等垂直行业的新需求带动管理软件市场新一轮快速增长。Gartner全球ERP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全球ERP软件销售额2013年总体增长了3.8%,用友以全球1%的份额榜上有名。Gartner特别指出,ERP、CRM、商务智能和分析是亚太区(不含日本)最大的软件市场,而ERP是中国企业应用软件营收的主要来源,并且中国本土的ERP厂商在竞争中表现得更为强势。
上半年工业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以及技术和政策的有力助推。
一是市场需求方面,我国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更加重视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由此带来对工控系统和数字制造产品服务的需求。此外,企业也更重视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益,提高市场敏感度,为各种管理软件带来应用需求。一方面,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融合,由此带来对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求,带动商务智能和分析市场的增长。由于移动社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也开始关注信息化系统的移动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必须满足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要求,由此带来新一轮的投资。
二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有力助推。基于公有云的SaaS产品支持更灵活的交付、更高的性价比、更便捷的API集成,有力带动工业软件产业在细分市场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移动计算技术的兴起,促进了企业级软件的社交化发展,带来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而新的数据集成和挖掘技术使得处理、存储、分析这类工业企业大数据成为可能,促进了商务智能和分析业务的增长。
三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出台了很多务实举措,包括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调动了用户企业的积极性。
我国两化融合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挑战,可能对工业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投资能力有限。总体看来,自201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景气程度一直在荣枯线的上线波动,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结构上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其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国家投资主导的重点行业面临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其信息化投资也将趋缓。
二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智能自控领域的核心技术受限。高精度的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外公司垄断,极大地约束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总体成本,削弱了竞争力。
密切关注技术更替和制造业变化
当前技术的发展更替和制造业本身的演进节奏都非常快,市场、产品和技术三方面值得给予充分关注。
市场方面,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对工业软件提出新需求。工业互联网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和人机的连接,实现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对工业软件提出很多新的需求。
一是工业软件的用户化需求。要实现人和机器的互联,工业软件必须提供更好的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并能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