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伺服技术起步较晚,在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上难以与国外品牌竞争。2000年以来,国内少数厂商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发伺服系统,开始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伺服系统是指以物体的位移、角度、速度为控制量组成的,能够跟踪目标任意变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由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组成。伺服系统是在变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产品,除了可以进行速度与转矩控制外,还可以进行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控制。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交流伺服电机技术的成熟,交流伺服系统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期间涌现出日本松下、日本安川、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等知名品牌。
我国的伺服技术起步较晚,在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上难以与国外品牌竞争。2000年以来,国内少数厂商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发伺服系统,开始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从功率分布看,中型功率的伺服产品仍然占据六成的比重。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床、印刷、包装、橡胶、纺织、风电等行业;小功率伺服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制造、仪器、试验设备等行业,此功率段的市场份额占比18.4%;而大功率伺服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生产线、大型机床、全电注塑机和大型试验设备上,由于中小型伺服市场的疲软,大功率伺服系统市场份额小幅增长。
2011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容量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2.0%,2011年伺服市场增长恢复稳定,这得益于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
2012年伺服市场受国际经济疲软和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影响,市场规模为52.9亿元,下滑14.9%,近6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且下滑幅度较大。2013年中国伺服市场上半年仍缓慢下滑,下半年触底回温,全年市场规模在55.5亿元左右。
目前,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交流伺服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其中,日系产品以约50%的市场份额居首,其著名品牌包括松下、三菱电机、安川、三洋、富士等,其产品特点是技术和性能水平比较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以良好的性价比和较高的可靠性获得了稳定且持续的客户源,在中小型oem市场上尤其具有垄断优势。
欧美品牌中,美国以罗克韦尔(rockwellautomation)、丹纳赫(danaher)、帕光(parker)等闻名;而德国则拥有西门子(siemens)、伦茨(lenze)、博世力士乐(boschrexroth)、施耐德(schneider)等品牌先锋;英国controltechnology、sew也有相当的优势。这些欧美品牌总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30%.
除日本、欧美伺服品牌外,以东元(teco)和台达(delta)为代表的台系伺服在大陆市场的推广也如火如荼,其技术水准和价格水平居于进口中端产品和国产品牌之间,市场占有率从几年前的微不足道提高到大约10%.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于自动化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需求都居高不下,其中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迅增的情况下,也迎来扩容之势,未来五年,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受益于产业升级的影响,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交流伺服电机技术凭借其优异的性价比,逐渐取代直流电机成为伺服系统的主导执行电机。交流伺服系统技术的成熟也使得市场呈现出快速的多元化发展,并成为工业自动化的支撑性技术之一。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为伺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数控机床、包装机械、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以及交流伺服技术的日益成熟,新兴行业如新能源行业中的风电产业伺服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伺服市场迅速发展。
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于自动化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需求都居高不下,其中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一直稳步增长,预计在2014我国成为全球最大需求市场。与此同时,直接带动伺服系统的市场需求。
众所周知,国际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潮流的来临,国内工业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在强劲上涨。同时,机器人作为现代电子与软件技术的尖端集合体,对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
根据亚洲制造业冠军联盟负责人罗百辉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而据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销量达到36500台,同比增长36%.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10万台,成为规模最大的市场。宠大的机器人市场需求,同时对伺服系统的需求也不断上升。
目前,很多有远识的国产厂商正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其产品的性能,进而扩大其品牌的号召力,国产伺服厂商改变进口垄断格局将指日可待。由此金模工控网预测,未来五年,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受益于产业升级的影响,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至2015年,我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其中,国产伺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