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4月28日在江苏张家港举办。与会专家表示,作为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制造强国战略东风加快推进。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会议致辞中阐述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即位置、特征、环境。他说,无论是在信息技术体系,还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传感器的地位都很重要。它具有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特别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议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化应用并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发展滞后政策支撑乏力
谈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杨学山指出,完整的信息技术由处理、传输、感知、行为、内容、系统等组成。在这六个组成部分中,后面四个要素,即感知、行为、内容、系统是当前需要快速发展的。尤其是感知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最基础部分,没有感知,就没有信息的来源。同样,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看,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如果没有传感技术,工业的转型升级就失去了基础。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未来五年内,全球传感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受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速,传感器在汽车、家电、装备类、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大幅增加。在农业、环保、医疗卫生以及食品检测类应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突如其来、无法估量的。据行业协会估算和预测,我国2014年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突破1200亿人民币。2015年需求量可达约652.9亿只,销售额预计突破1300亿,其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大。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要依赖于进口,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郭源生讲,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5-10年,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15年。
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值过亿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全国不足200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长期以来,行业整体技术分散、规模偏小、呼声偏弱、认知不够;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缺乏合理资源配置和强大政策扶持;市场壁垒过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体系不完备,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
从顶层设计看,由于行业归口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全,在传感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现象。而且,政策支持分散,集中度不高、连续性不够。缺乏专项计划集中扶持、持续性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对此,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董永生表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部分传感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诸多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认为,科技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推进传感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