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视杆细胞的办公室,来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
前面说了,小编是个生物盲+医学盲的双盲人,所以这图画的肯定忒不标准,大家就凑活看吧。
这个循环大家仔细看看,应该能理解吧?我们在黑暗环境下能看到物体,就是靠视杆细胞不断的生成视紫红质,然后视紫红质不断的与光子产生光化反应,从而我们才能在黑暗的环境中看见事物。
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视紫红质对光线非常的敏感,甚至一个光量子就能够引起它的光化反应。这个反应是在瞬间发生的,视紫红质也会在一瞬间就分解掉了。这个时候视杆细胞要想再生成视紫红质,就得依靠血液中的维生素A,并将维生素A利用一种特异的酶来转化为11-顺型视黄醇,然后再合成视紫红质。所以,第二个重点就是缺乏维生素A的人,基本上都是夜盲症患者。
那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蓝光出现了呢?
实际生活中,不管我们是躺在被窝里玩手机,还是端坐在办公桌前用电脑办公,LED光源的蓝光会持续不断的轰击我们的视杆细胞。于是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在视紫红质分解之后,它分解后产生的物质会吸收330-420纳米波段的紫光和蓝光。但是400纳米以下的紫外光线,人眼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蓝光会导致视网膜损伤的原因所在。
这其中,进入眼睛的蓝光会通过一个光致逆转的作用,将原本已经分解的视紫红质直接还原成正常功能的视紫红质,而不再遵循正常的视紫红质合成过程。由此,视杆细胞的活力被大大提升,人眼捕获光子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但是,这个提升有好处吗?在进一步的试验中,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细胞凋亡。随着人眼对光子捕获能力的增强,当人眼感受到的光照度达到380kj/平方米时,感光细胞的凋亡程序被启动,视网膜损伤造成。
所以,蓝光对于视网膜的损伤,可以简单的用这个流程来概括:过量蓝光进入视网膜,引发视网膜感光能力大幅提升,当视网膜捕获的光子达到一定的量之后,视网膜细胞开始死亡,从而造成视网膜损伤。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