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提起描述制造业发展的热词,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自动化行业发展一直推进制造业高效生产,在面对“互联网+”制造,自动化产业将是一场转型升级大变革。
长久以来,工业自动化产业局限在传动生产以提升效率,变频、伺服、人机界面等控制器产品一直是自动化产品核心,而国内相关产品在此技术领域日渐成熟,逐渐可取缔国外品牌。但是,当工业4.0成为业界争相讨论的新名词时,高效传动不再是自动化技术核心,国务院立法工作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提升产能的高端制造。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这也要求自动化产品逐渐走向互联化,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有力支撑才能实现“互联网+产业”规划。
根据以往产业结构,国内自动化产品厂商在软件硬件综合研发能力较欠缺。过往,自动化厂商格局,硬件和软件厂商一直处在分隔状态,尽管国内硬件生产已是风生水起,但是软件信息化处理依然是稍逊一筹,一直以来我国工控系统在一个封闭的作业环境运行,而当提倡信息化生产,开放互联却显出我国软件、协议开发较为薄弱的劣势。针对此情况,不少国内厂商开始寻求国外软件厂商合作,提升硬件设备信息化处理能力。
人机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人机交互是人通过操作界面对机器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机器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好的人机界面美观易懂、操作简单且具有引导功能,使用户感觉舒适、愉悦,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在联网化的工业生产中,人机产品将成操纵和控制主流。
带感知的机器人
未来工厂将是机器人的天下,而机器人并非单纯个体在流水线上重复工作,它需要像人一样具有感知、协调,和其他设备进行联网互动。它所构成的系统必须具备5项功能:具有检测和识别工作对象与工作条件的功能,具有根据工作目标自行作出决策的功能,具有响应决策、执行动作的伺服功能,具有自动监测工作过程与自我修正的功能,具有自z身安全保护和故障排除功能。这也就是工程机械智能化的一些具体目标。未来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
控制这些智能工厂的企业,其业务流程和组织将会重组再造,产品研发、设计、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将实现无缝链接。由此产生海量数据及其分析运用,将催生率先满足动态的商业网络、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而对于大量数据存储和处理,将对工业机房需求大大提升。
更加注重零部件的开发与选择
仪器仪表、传感器是发展信息化工厂的基础、支撑和制约瓶颈,当信息化工厂运行,需靠大量的仪器仪表、传感器产品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关键零部件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工厂生产不停歇。
欲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仪器仪表、传感器将需兼容或转化多种协议,更注重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和集成化,而相配套的零部件更加注重系统化地与主机配套,入传动系统、液压系统、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大大的缩短了主机产品开发周期。而且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进一步提高。